以前大家逢年过节都习惯祝“快乐”,随着对传统习俗的日益重视,人们开始关注不同的节日该说什么对应的祝福语,比如这两年,我们都知道,过端午不宜说“快乐”而改祝“安康”,成为共识。 清明节,要祭祖、可踏青,有人利用小长假外出旅游……到底是只能肃穆,还是也能快乐? 既是传统,我们就先了解清明怎么来的,古人怎么玩的,现在的人怎么想的? 清明原本只是一个节气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,《淮南子》中认为春分15天后,会刮清明风,也就是东南风,因而这一节气叫做清明。 《燕京岁时记》援引《岁时百问》中的解释则是: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,故谓之清明。” 清明节两个前身:寒食节、上巳节 寒食节——起先时日不定,大约魏晋时期,固定在冬至后第105天,主要的习俗是禁火、冷食,为了纪念春秋晋国人介子推(故事附文末)。 习俗:魏晋时期禁火、冷食;南北朝增加有挑菜、镂鸡子、斗鸡和蹴鞠等;唐代兴起上坟的习俗,并得到官方的认可,成为礼制。除了上坟扫墓外,官员举行冷餐会,民间盛行打秋千、蹴鞠、斗鸡、镂鸡子、走马等一系列娱乐活动…… 上巳节——来源于传统的巫术信仰,是指干支纪日法中,三月的第一个巳日。古人认为“巳”代表去除疾病,所以在上巳这天到河水中沐浴,希望藉此祓除不祥。此外还举行宴会和庆祝活动。 习俗:起初活动为沐浴、宴会;魏晋南北朝,固定在了三月三日,内容更丰富,盛行沿河饮酒作诗的“曲水流觞”活动;唐代的上巳节也以宴饮为主,规模极为盛大。 唐代:三者开始融合 唐代,寒食节得到统治者的认可,成为官方节日,有了法定的假日。寒食节是在冬至后105天,正好是清明前的一两天,所以寒食假期就和清明连在了一起。 放假的时间由刚开始的4天,增加到7天。王维在《寒食城东即事》诗中就有“少年分日作遨游,不用清明兼上巳”的诗句。 宋代:清明成为独立节日 《岁时广记》中,“清明”已成为独立的条目列在寒食之后,证明宋代的清明已经成了独立的节日。 习俗:上坟、踏青、宴饮、赛龙舟、插柳条等,比唐代还热闹。有人认为著名的长卷《清明上河图》,描绘的就是清明节期间,开封民众游娱的盛况。 明清:清明成了春季主要节日 寒食节和上巳节逐渐消失,只在部分地区还留有一些风俗,清明节成了春季最主要的节日。 习俗:扫墓祭祀、郊游踏青为主,此外,荡秋千、放风筝、插柳条等习俗也十分盛行。如清代的《坚瓠集》中就提到清明前后盛行荡秋千和放风筝。 如今:知清明,不知其前身 清明节作为传统延续至今,但大多数人不知道它的两个前身。 习俗:可以植树、放风筝、荡秋千,如果条件允许,也不妨插柳戴柳(采摘柳枝,插在自家的门户之上,就可以让百鬼不入家门。戴柳也是具有同样的作用。) 清明节可不可以祝“快乐”? 古人:“当然可以。” 对于古人来说,寒食(清明)节能出去踏青,元宵节不用宵禁,实属难得,因而在元杂剧和明清小说中有个说法叫:“朝朝寒食,夜夜元宵”,用来形容日子过得特别欢乐。 生机盎然的季节,踏青、蹴鞠、秋千等活动,不仅给了人们亲近自然的机会,也使得平时难得一见的青年男女有了相遇的可能,为浪漫故事提供了发展机会。 据统计,《三言二拍》里面与清明节有关的故事就有27个,如著名的《白娘子永镇雷峰塔》中,许宣(许仙)和白娘子的初次相遇…… 今人:“不太合适。” 多数人认为不合适,因为清明节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“祭祖”。 也有民俗学专家认为可以说“清明节快乐”,因为“清明节的主题不只是扫墓,更重要的是把扫墓和踏青相结合。” 并且,“清明节并不是悲伤的节日,祭奠先祖,除了表达对先人的哀思,也使后人获得了精神慰藉。而踏青郊游作为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之一,就是为了让人们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,满怀积极的生活态度。” 肃穆是要有的,快乐要不要有呢?引用这位专家的话,“当我们去祝福快乐的时候,恰恰也代表着我们有战胜悲伤、困难的勇气,这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。” 那就祝大家:节日安好! 附:介子推也叫介之推,是春秋时期晋国人,他跟随晋文公重耳逃亡,又辅佐重耳回国成为晋国的国君。介子推立了大功却不愿接受封赏,带着母亲隐居到了绵山。传说晋文公为了请出介子推而放火烧山,可介子推宁愿被火烧死,也没有出山。后来人们就在寒食这一天禁火、吃冷食以纪念介子推。 介子推被烧死的第二年,晋文公又亲自率领文武百官上绵山去祭拜介子推,却发现当年和介子推母子一起焚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又死而复生了。晋文公十分激动,当场下旨给老柳树赐名为“清明柳”,还顺手折下几枝柳条,编成一个圈,戴在头上,表示自己对介子推的怀念之情。 |